当前位置:首页>影视动态 > 正文内容

《她在四月跳舞》,余秀华的爱情与生命之舞

在第19届FIRST青年电影展FIRST FRAME 她的一帧单元入围片单中,纪录片《她在四月跳舞》以独特的叙事张力引发关注。这是导演范俭继《摇摇晃晃的人间》后,再次将镜头对准诗人余秀华。从湖北横店村的麦田到青海西宁的放映厅,从诗歌文本的锋利到肢体语言的舒展,导演范俭与臧妮携新作归来。在凹凸镜DOC的独家专访中,他们分享了历时三年创作这部纪录片的幕后故事,通过影像,观众会看到一个更复杂、更立体的余秀华。

《她在四月跳舞》,余秀华的爱情与生命之舞

采访:张劳动

校对:老饼干

编辑:沙丘

偶然的诞生:与拍摄对象持续的友谊

谈及为何在《摇摇晃晃的人间》之后再拍余秀华,范俭坦言这完全是 “机缘巧合,偶然发生的”。最核心的原因,是拍摄第一部时与余秀华建立的 “非常亲密的朋友关系”——这种关系让他们保持着频繁来往,也让他始终关注着她的情感生活。

“《摇摇晃晃的人间》里,我们呈现了她离婚、经济独立和各种反抗。之后,我一直在思考她最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范俭的疑问指向余秀华生命中未被触及的角落。在他看来,除了经济独立和创作欲,“她一直渴望双向奔赴的那种爱情,但这种渴望在她的生命里从未真正发生过”。直到 2022 年,当余秀华遇到一段恋情,范俭问她 “这对你来说是认真的吗?”,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是她生命里第一次,我觉得值得记录下来”。

这种记录并非刻意的创作计划,而更像朋友间自然的陪伴。人生就像一部长纪录片,不断拍摄总会有新故事,余秀华的生命历程在镜头下自然生长,而导演只是恰好成为了那个忠实的见证者。

双导演的协作:超越性别的创作共振

与《摇摇晃晃的人间》不同,《她在四月跳舞》采用了双导演的模式。女导演臧妮的加入,让这部片子拥有了更丰富的创作视角。谈及分工,臧妮解释:“我跟范俭有大致的分工,他负责前期拍摄多一些,我主要做后期剪辑,当然工作会有交叉。任何一个创作者的加入,都会为片子带来新的风格”。

这种协作打破了性别带来的创作边界。当被问及男性导演拍摄女性是否会遗漏私密细节时,臧妮直言:“我认为当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足够亲密可以互相理解时,性别差异可以被跨越,不会成为拍摄阻碍”。范俭则补充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拍余秀华时,我的摄制组是清一色的男性,从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到零零后,四位男性和她相处都很愉快,状态很好”。

臧妮的后期工作并非简单的素材拼接,而是带着个人印记:“我的工作基于前期素材,当然会带入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对世界的感受,比如选取内容、搭建影片架构等,每个创作者剪出来的效果都会不同”。这种个人视角与前期拍摄形成了奇妙的呼应,让片子在客观记录与主观表达间找到了平衡。

两人的合作模式充满弹性,臧妮记得,范俭前期拍摄时,她会从剪辑角度一起讨论拍摄角度和故事走向。她做后期时,也会和范俭讨论结构和整体方向。“这种互动贯穿创作全程,直到 2023 年 9 月,加入余秀华在海岛排练舞蹈诗剧的新素材,她最后将两部分内容合起来剪辑。”

从记录到介入:导演身影的自然浮现

观看过两部纪录片的观众会发现一个明显差异:《摇摇晃晃的人间》更偏客观,导演鲜有出镜或出声;而《她在四月跳舞》中,范俭与拍摄对象主观谈话交流多次出现,甚至有一幕中,在狭小的空间里,还拍摄到了范俭拿录音设备出现在镜头里的画面。

范俭将这种变化归因于作品本身的特质:“最核心的变化是,《摇摇晃晃的人间》故事相对简单,而《她在四月跳舞》的维度更复杂、更立体,余秀华的人物张力也远大于前者”。在他看来,导演的出镜完全 “基于真实和自然的原则”:“首先,我和余秀华是好朋友,以这种关系进入她的私密生活,这是真实的;其次,很多场景中我的声音出现,是自然发生的--人物经常主动和我互动。”

这种自然介入有时甚至带有保护色彩。范俭笑称他有时像余秀华的 “保镖”,有时又像亲密伙伴,甚至娘家人。但他始终保持着纪录片创作者的克制:“我会尽量不介入,以观察为主,如果自然出现,就拍下来,让臧妮在剪辑时取舍,这是她的第二重判断”。

与网络叙事的区隔:收敛背后的深度呈现

在余秀华因诗歌和网络直播广为人知的今天,纪录片如何与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区分开,成为创作的一大挑战。

两位导演选择了 “收敛” 的创作姿态。纪录片中,并没有把最激烈的网络直播画面放进去,只用字幕带过,整体不刻意输出观点,而是客观呈现。

范俭将这种差异概括为视角的不同:“你说的‘收敛’,我觉得是维度不同,网络上是‘围观者和看客视角’”。臧妮则强调创作的初衷是 “从更贴近可能的真实角度呈现,希望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分裂和对抗”。

范俭拒绝用网络逻辑解构真实:“作为电影工作者,以及余秀华的朋友,我不太愿意直接使用网络视频,显得我们创作者像是“看客”。这种坚守让纪录片跳出了猎奇式的叙事,转而关注关系的本质。

平行剪辑:爱情、舞蹈与诗歌的互文

《她在四月跳舞》最引人注目的创作手法,是将余秀华的感情生活与舞蹈诗剧排练进行平行剪辑,其间穿插的诗歌念白与她的心境形成奇妙呼应。

臧妮解释这种剪辑逻辑:“两者是‘互文’,也是‘推动’,舞蹈诗剧部分超脱于现实,能让观众看到诗人的创作源于生活。我们选的几首诗,很好地回应了她现实中的经历和处境”。这种结构让纪录片超越了简单的人物记录,成为一部关于创作与生活关系的深刻寓言。

余秀华曾说过,陷入感情后写不出诗。臧妮认为这是创作者需要新的体验。范俭则补充,创作者的起起伏伏这很平常,包括影像创作者也会有低谷期。这种理解让他们在拍摄时,既能捕捉余秀华的创作困境,也能呈现她在情感中的真实状态。

水与鹦鹉:意象背后的哲思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水” 的意象贯穿《她在四月跳舞》始终——从开篇海水拍打防护堤,到结尾海浪冲向沙滩,水流的姿态与余秀华的生命状态形成隐秘对话。

臧妮坦言在剪辑时对水情有独钟,水变化多态,不受束缚,能依环境成形却不损失本质,还利万物而不争。这种理解打破了性别化的隐喻,正如她所说:“为什么水只代表女性呢?巨浪冲击防护堤,那股喷薄的力量,我们会觉得是柔软的吗?柔软和坚硬都是力量,关键在于如何理解”。

范俭则从情感表达角度解读:海浪冲击防护堤,防护堤可以理解为内心的一堵墙。他特别提到声音设计李丹枫老师对 浪撞击防护堤声音”的强化。此外,臧妮也希望范俭前期多拍涨潮退潮,因为她觉得潮水是人物内心的潮起潮落。

除了海水,鹦鹉也是片子的重要意象,它被用在纪录片的海报设计中。范俭透露,来自映庆文化的海报设计团队,不断根据导演想法和对影片的理解,结合余秀华的诗歌意境,创作出风格大胆,视觉张力很强的海报。

声音设计上,主创团队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不用音乐。导演臧妮觉得:“自然界的声音本身就是最美的音乐,这部影片本身就像一首交响乐,自然声足够了”。

从拍摄对象到亲密伙伴

从《摇摇晃晃的人间》到《她在四月跳舞》,范俭与余秀华的关系早已超越拍摄者与被拍摄者。范俭回忆:“前几年她叫我‘男闺蜜’,有两年说我是‘军师’,帮她出谋划策,后来‘军师’地位旁落,成了‘保镖’,但我们始终是朋友”。

这种深厚情谊让拍摄得以深入她的私密生活。“深入的理解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她很重要”,范俭感慨道,“很多人短暂接触她,可能只看到猎奇点,而我们十年的交往,让我能理解她的内心,这对她这样亲密朋友屈指可数的人来说很重要”。

臧妮虽没有全程参与前期拍摄,但在剪辑素材时产生了强烈共鸣:“我内心非常尊敬她,佩服她的生命力和勇敢,她的所有选择都服从了当时内心的需要,我有类似经验,所以能理解并支持”。

余秀华的爱情与自我

片子中,余秀华那句 “残疾人、丑女人不配拥有爱情” 的感叹,道出了她对亲密关系的深层焦虑。但在实际相处中,她始终保持着强大的主体性。

范俭说,余秀华在感情问题上只遵从自己的内心,从来没问过他们的意见。臧妮觉得:“就算我们主动提建议,她也不会在乎。她是个凭直觉行事的人,追随内心的本能”。

这种本能让她在感情结束后,能依靠自身力量走出阴霾:“那段关系结束后,她陷入几个月的低谷期,我和她的朋友想帮她,但作用极其微弱,最后是她自己走出来的 —— 靠阅读和写作”。对余秀华而言,“写作不只是文字输出,更是逼自己思考:生命中的经历、关系中的冲突,通过不断对话、反问,慢慢找回自我”。

谈及余秀华与小杨举办的那场婚礼,范俭至今记忆犹新:“那是她人生第一次有这样的场面,她沉醉其中、开怀大笑,拥有了渴望的关系和情感,还不介意让世人看到,这点我特别佩服”。臧妮则看到了背后的智慧:“余姐姐很有智慧,超过我们很多人,她做事有章法和背后的需求,那场婚礼被直播或记录,也是她的选择”。

问及余秀华的近况,范俭透露:“她冬天摔了一跤,脚神经受损,现在在恢复”。

如今的余秀华在湖北横店村的家里日复一日地看书、思考、写作。这种对文字的热爱,正是她生命力的源泉。

关于是否会拍摄第三部,范俭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分享了一个细节:“前两年她开玩笑说‘等我要死的时候,你来拍我吧?’”

余秀华对纪录片的态度同样有趣。范俭说,他把《她在四月跳舞》发给余秀华,但她目前还不太想看。

超越记录:创作的本质

《她在四月跳舞》的创作,离不开稳定的团队支撑。范俭认为:“成熟的创作者需要相对稳定的班底,大家有默契,能互相支撑。我不是最好的剪辑,所以请臧妮;我不是最好的摄影,就和专业的摄影师合作”。

这种合作基于共同的创作理念:“我们对电影的认知也有共识,理解电影的本质,明确要做什么样的影片”。臧妮特别强调团队成员的内在驱动力:“每个参与者都是因为内心需要才加入,项目契合大家的共同需求,这很重要”。

对范俭而言,纪录片创作的边界正在不断拓展。他的新书《人间明暗》就收录了许多未被影片采用的素材:“余秀华的故事用‘亲情、爱情、友情’三条线展开”,此外还有 “汶川地震失独家庭” 和 “疫情期间的人与事”。这种跨媒介的表达,让记录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

《她在四月跳舞》没有强烈的冲突,范俭更想呈现,关系中的细腻与复杂,而非“吃瓜”式的刺激。范俭将这种创作追求归结为创作者的自我要求:“好的创作者是要有抽离和超越的能力”。

在镜头的凝视与收放之间,范俭和臧妮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本质的探寻。余秀华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正因它超越了个人经历,成为每个人在爱与自由、妥协与坚守中挣扎的缩影——而纪录片的价值,正在于用最朴素的镜头,照见这些普遍的生命体验。

影片介绍:

余秀华,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书籍销量超二百万册。余秀华1976年出生于湖北乡村,患有脑瘫,她19岁结婚,2007年开始写诗,2014年因一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走红。之后她出书,获得经济独立,离婚。

余秀华曾说:“当我想要爱的时候,残疾是我唯一自卑的点”,“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找一个可以爱的人”。作为余秀华最亲密的朋友,过去十年,我们和余秀华一起经历着人生的起伏,也包括她多次追爱的尝试。

2022年,46岁的余秀华人生第一次恋爱了。这是一场从一开始就被网络围观且伴随着巨大争议的恋爱。她勇敢地回击那些批评的声音,享受被爱的同时也以自己的方式回报对方的爱。然而,以爱之名的妥协与退让却将她裹进了自我的困境中……

关于导演:

范俭

创作纪录片逾二十年,前作《摇摇晃晃的人间》获得2016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主竞赛评委会奖等多个国际奖项,《吾土》入围2016年柏林电影节。他关注汶川地震失独家庭十二年的作品《两个星球》2021年在纽约纪录片节获奖。范俭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参与奥斯卡纪录片评选工作。

臧妮

导演,剪辑师。2024年作为联合导演和剪辑完成纪录电影《她在四月跳舞》。剪辑的影片有《两个星球》(范俭导演)、《废物故事》(郑仪飞导演),均入围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担任制片人的影片《吾土》入围柏林电影节。

上一篇:颠覆传统——新蝙蝠侠

下一篇:我的剧评

剧幕迷踪 剧光映画 中国编剧网 6V电影网 猫眼专业版 剧本之家 剧情吧 新剧观察 制片人内参 烹小鲜 阳光电影 剧情百科 新剧观察 剧本之家 电影蜜蜂 谷阿莫 剧本库 剧情库 影视剧本交易网 艺恩数据 电影蜜蜂 毒舌电影 微视影视 快手电影 影视帝国论坛 BT天堂 6V电影网 影视怪蜀黍 镜像娱乐 灯塔专业版 影视帝国论坛 快手电影 A4K影视论坛 电影天堂 编剧帮 网视互联 电影天堂 猫眼电影 电影港论坛 壹剧本 迅雷电影 蓝兔影评 电影FM 电影天堂 快手电影 Sir电影 A4K影视论坛 快手电影 影视飓风 狮子影评 剧情之家 剧本联盟 神工剧情 猫眼电影 巴塞电影 心跳剧情 龙门剧情 豆瓣榜单 娱乐资本论 豆瓣电影 电影天堂 解梦剧情 通城剧情 剧本库 1905电影网 剧情狗 再起剧情 6V电影网 小城剧情 剧情之家 导演帮 猫眼电影 剧情狗 追踪剧情 山麓剧情 高清MP4论坛 剑神影视 冰心剧情 B站影视区 电影天堂 娱乐资本论 虹膜 今日影评 猫眼电影 成名剧情 烹小鲜 豪侠影视 指影 影视工业网 通城剧情 影视大全剧情 中国影视评论网 战歌剧情 武林剧情 大师剧情 飘花电影网 破梦剧情 镜像娱乐 豆瓣电影 解梦剧情 风云剧情 电影最TOP 剧本联盟 水月影评 异童剧情 青春剧情 Sir电影 6V电影网 旋律剧情 艺生剧情 西洲剧情 光影剧情 制片人内参 院线剧情 情缘剧情 七星剧情 IMDb中国 乾坤剧情 电影港论坛 星途剧情 豆瓣电影 飘花电影网 电影蜜蜂 武林剧情 悲鸣剧情 成名剧情 时光网(Mtime) 情缘剧情 豆瓣电影 重铸剧情 星语剧情 恋爱剧情 狮子影评 星客剧情 战舞影视 生财剧情 香客剧情 破空剧情 小兵剧情 IMDb中国 影视剧本交易网 剧情解析网 华语剧本网 剧情百科 深焦DeepFocus 悲鸣剧情 光影剧情 乾坤剧情 剧情库 龙门剧情 光影剧情 壹剧本 迷雾剧情 追踪剧情 神工剧情 解梦剧情 镜像娱乐 医场剧情 破空剧情 网视互联 水月影评 云涌剧情 旅行剧情 Sir电影 旅行剧情 剧情吧 七星剧情 电影界 今日影评 电影首发站 院线剧情 天山剧情 黄历剧情 残影影视 影视怪蜀黍 剧集之家 影视剧本交易网 秘藏剧情 解梦剧情 MP4吧 雷心剧情 剧情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