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11-13 04:03:41
2020年,聚焦独居生活的观察类综艺在三大视频网站多线迸发。
腾讯视频播出的《让生活好看》、爱奇艺的《我要这样生活》,以及优酷的《看我的生活》,都集中在5月上线,先后播出。在真人秀+演播室的基本节目架构之外,三档节目“同题多解”,从内容创作到话题出圈,打造了差异化观感。
《我要这样生活》展现了以范丞丞、王琳凯为代表的偶像,以周笔畅、邓紫棋为代表的歌手的生活,同时节目中也有生活状态与素人相近的颜如晶等。独居时长不等的“蜗牛家族”的花样生活方式,影响了许多年轻观众,王琳凯的正骨效果还在社交平台掀起了“正骨”风;《让生活好看》则选择了话题度超高的演员郑爽、独居生活经验丰富的许魏洲、柳岩、伍嘉成等嘉宾组成“好看家族”,在不同生活理念的碰撞下输出“独居生活并不是很难,难的是精神独立”等金句。
优酷《看我的生活》的嘉宾阵容包括佘诗曼、马思纯、陈学冬、王大陆、林允、黄明昊在内的70、80、90、00后独居艺人代表,关注不同世代人群,但节目内容不限于明星独居生活“图鉴”,更深入挖掘并呈现了“现代生活美学”,在精神纬度上实现正向输出。豆瓣评分一度达到7.8的《看我的生活》,在口碑上领跑三档独居观察类综艺,也在全网收获热度。
同时瞄准独居题材的三档综艺都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关注度和讨论量居高不下,足见幕后团队的嗅觉灵敏度与风向把控能力。其中,《看我的生活》以不一样的观察落点、生活美学触达观众,基于对大众情绪的把握,扩宽了垂类的内涵与外延,将观察类综艺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自娱与自愈、乐群与合群
观察落点在独居图鉴、社交图谱之上
纵观荧屏上火热的观察类节目,嘉宾的不同排列组合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但人员“绑定”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节目完结、嘉宾换血都会不同程度地冲淡或打破熟人“磁场”,从而影响观感。
事实上,“家族”、“组合”都只是具象的载体,抓住关注嘉宾反应和态度、嘉宾关系之间关系发展的本质即可。
《看我的生活》不主打“家族模式”,但真实反映人物间关系,注重展现出嘉宾们在一起的相处状态。由嘉宾同时担任观察员,完成自我凝视与校准,观察落点则在独居生活、社交关系之上。
为了定下住的地方,黄明昊奔波一整天,匆忙出入各个小区;马思纯起床后的例行活动,是读诗、插花,构思良久后作一幅画,悠闲自在。或快或慢的生活节奏中蕴含着同一种真实随性的生活态度。在《看我的生活》中,镜头记录下明星嘉宾们生活的随意姿态,花艺、料理、游戏……他们通过各种“自娱”方式达到“自愈”的效果。这种随心而为,折射出一种随性洒脱的生活美学。
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王大陆在登山过程中照顾马思纯的感受而放慢步伐,与黄明昊一起为开解朋友准备烟火的小细节,都体现出良好的教养和礼仪;陈学冬前往三亚体验渔民的生活,接触“明星”的当地人表现得有些不自然,陈学冬打趣他们集体端坐的场面:“现在是有谁在开演唱会吗?”一句诙谐的话化解了尴尬的局面。
王大陆、黄明昊是典型的乐群主义者,组织集体露营、喜欢和朋友一起生活,而佘诗曼、陈学冬拥有“合群”的特性,在实习、交新朋友、进入新环境的时候能够快速适应人群,两者都是舒服的社交状态。
《看我的生活》对于社交距离、社交关系的探讨,仿佛一场“社交补课”,让当下一批“社恐”人群在真人秀剧情与观察室讨论中完成自我关照与反思。毕竟,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所反映出的社交智慧,也是一种生活美学。
独居、组局,自娱、合群,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背后,《看我的生活》让观众看到“生活没有固定模式”,传达出“喜欢就好”的观点,鼓励观众选择喜欢的生活方式,引导现代青年的“自愈”与“合群”。
待物与处世、小家与大家
捕捉现代社会大众情绪诉求
不刻意构建人设,在自然的独居情境中对嘉宾的真实反应和态度呈现进行捕捉,使得《看我的生活》没有“塑料感”,无论是佘诗曼在生活、工作与经纪人、与同事的不同相处模式,还是林允充满烟火气的日常,都是细节编织出的真实、鲜活。
卢梭有言:“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节目中,佘诗曼体验理发师、美食试吃员,王大陆化身阿里巴巴客服,又与专业篮球运动员同场竞技。
“职场体验”的融入,增添节目看点的同时也探讨了实用的处世、职场之道,揭示看似光鲜亮丽的职业背后的艰辛不易,让观众进一步了解配送员、咖啡店员、淘宝客服等不同职业,以现实情境的描摹加深与观众的情感粘连性,传递社会关怀。除此之外,深入不同职业亲身感受的明星嘉宾们,以尊重、积极的态度注解了待物、处世的“生活美学”,向观众输出正确的价值观。主动探索未知的广袤世界、拥抱自我社会的态度,也是《看我的生活》所倡导的。
节目中,马思纯首次袒露心声,回忆了自己初中遭受校园霸凌的经历:“我觉得她是让我不自信的开端。”观察室中,大张伟、马思纯又谈起了校园霸凌的原因。事实上,很多受害者也像马思纯一样,“不知道为什么”就成了被霸凌的对象,而这种校园暴力又会对受害者在其他关系中、在社会中的自我定位产生长期影响。
从纪实内容到观察室对话题的延续、分析,深入探讨校园霸凌、焦虑症人群等现实议题,《看我的生活》也在节目和大众之间创造了情绪连接点。
回顾观察类综艺在国内的发展,最初就是以情感观察、代际观察起步。究其本质,观察类节目也是强情感类节目,因而,把握观众的情感诉求才是观察类节目的最终落脚点。
在传统观察类综艺的基础上,《看我的生活》“扎”入生活,将视角由“人与家庭”场景的“小家”延伸至“人与社会”的“大家”,从与自我相处、与他人相处、与社会相处三个维度解剖现代生活的“美学”,实现了在精神纬度上的正向输出。
同题新解,联结感升级
扩宽垂类综艺的内涵与外延
很多观众通过《看我的生活》第一次了解了“清网活动”。
2019年,海洋保育机构无境深蓝组织了149次水下清洁活动,清理了723.8吨海洋垃圾。而嘉宾陈学冬也在今年四月加入了这个组织,担任公益大使。
“干这种活(环保)是很辛苦的。”在前往海湾的路上,渔民流露愁容。全球每年有800万吨塑料进入海洋,超过50种鱼类正在食用塑料垃圾。而这些垃圾,最终可能回到人类的餐桌,没有收益、没有人员,海洋环保发展态势严峻。
跟随陈学冬潜入深海的镜头,记录海下的疮痍与清洁行动的不易,也呼吁着人们增强环保意识。“陈学冬满满的正能量”、“摄像师上天入海,无所不能”、“为公益点赞”、“活得真有意义”……观众在弹幕上留下感慨,也证明节目的理念传达受到认可。
作为一档独居观察类综艺,《看我的生活》契合当下的独居潮流,但节目关注点并不仅限于明星斑斓的生活图景,同时也将女性冻卵、海洋保护等诸多有意义的现实话题纳入节目制作中,从“小家”走向“大家”,加固了节目精神指标上的品质,将独居观察类题材的社会价值最大化。节目播出后,相关话题也在各平台发酵,聚合更高的关注度与影响力。
观察类节目的原始热度,来源于观众对明星生活的窥私欲,而基于此产生的认同感,获得的陪伴感,进一步联结了题材与受众。
而《看我的生活》升级了这种“联结感”。由单纯的消费明星、窥探明星,上升为注入社会热点、现实议题的正能量、精神向输出节目,丰富观察的反思与情感的共鸣,娱乐属性与现实意义并重,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
借助多元真实生活状态的呈现、生活理念的深入探讨,以及节目附加的公益属性与现实意义,《看我的生活》在模式类似、框架狭窄的“同题”情况下打破窘境,拓展圈层俘获观众,也扩宽了独居观察类综艺的内涵与外延,创新延伸了观察类综艺原定义的范畴。
而一直以来,优酷垂类题材的也都具有超强的表现力,市场反响热烈。
《这!就是街舞》系列保持着豆瓣8.7以上的高分,带着“信仰与热爱”一路引领街舞文化出圈。瞄准细分领域、带领小众文化强势出圈,近年来,优酷深耕垂类综艺,推出了一系列垂直赛道精品节目。而《看我的生活》再一次验证了优酷的“破题”能力与精品孵化能力。
同题竞争,优质内容输出,对于综艺市场的繁荣发展而言是利好。2020年播出的多档独居观察类综艺,满足了观众的娱乐需求。而新鲜有趣之外,真正跳脱“窥私”视角,聚焦生活理念与生活美学,把握大众情感诉求、注重内在精神向输出的节目,无疑最具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二十不惑》与《三十而已》的“殊途同归”,是她题材的命题新解
下一篇:新世代的“纯净乐土”
